游泳运动中的核心动力及应用
一、导言
本文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入手, 揭示所谓[核心动力]的含义, 阐述肢和体在游泳中的辩证关系。
划水打腿究竟从哪里发力呢? 表面看手臂连接于肩胛, 双腿连接于髋部, 似乎理所当然地划水及打腿的主要力量分别来源于肩胛和髋部;但生物力学告诉我们,原动肌是不可以固定在支点上的……
Bill Boomer教授告诫, 要用身体的[核心]发力; 那么核心在哪里? 又如何运用核心动力来游泳呢?
二、划水打腿的原动力
每种泳姿都由若干分解动作组成, 每一动作又有其原动肌,并伴随几十条辅助平衡、 或缩或伸的对抗肌及固定肌的参与。 划水全程由拉到推, 需要胸大肌和背阔肌、 尤其最用力的推水时段,主要由背阔肌的收缩来完成。 背阔肌起于下面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止于肱骨上端, 并跨越肩胛, 是全身最大的阔肌, 也是完美的[吊车结构]:肩胛为支点,肱骨为吊臂, 背阔肌为力源, 见图1。
图1 背阔肌起自腰椎,越过肩胛, 止于肱骨
图2 髂腰肌起自腰椎, 越过髋髂, 止于股骨
打腿从屈髋开始, 大腿带动小腿, 小腿带动足踝; 以上抬为辅、下踢为主。 踢腿时髂腰肌的收缩使髋关节前屈, 因此髂腰肌应是踢腿的原动肌。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主要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髂肌起自髂窝, 两肌向下互相结合, 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 止于股骨小转子。 与背阔肌类似,髂腰肌也是典型的生物力学吊车结构: 髋髂为支点, 股骨为吊臂, 髂腰肌为力源 见图2。
在表层肌群下面, 有人体中最长最大, 纵列于躯干背面, 位于脊柱两侧沟内的竖脊肌, 又称骶棘肌。它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 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 并到达颞骨乳突, 可使脊柱反弓, 是强有力的伸肌。
竖脊肌在水中肩负着人体水平方向的平衡和运动。 在水平滑行时段, 竖脊肌与腹直肌同为身体水平的固定肌, 其力度关系到流线型的完美;常见滑行中双腿下沉或腰背反弓的, 形成极大的形状阻力, 就是竖脊肌和臀大肌收缩无力或收缩过大造成的。 在出水换气和打海豚腿其间, 竖脊肌和腹直肌交替为身体波动的原动肌和对抗肌,波动的动量决定着脚下打水的冲量; 常见打海豚腿时仅有膝关节伸屈, 腰部不参与波动, 效果自不待言; 其原因就在于尚未运用腰腹的肌肉来发力。
由此可见, 水下腰腹的运动与陆上的有所不同, 需要从固定肌为主的直立状态, 向以原动肌和对抗肌为主的水平运动机能转换。游泳运动员肩宽背厚、 腰细臀薄, 腰部处于人体的质心, 是肢体运动的枢纽,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虽然仅有一根脊柱, 但与四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竖脊肌一脉相承。四种泳姿无一例外地表明: 腰腹强、 整体顺; 腰腹弱、 三节棍。 游泳练的就是腰, 意在如此。
三、原动肌的水中运动
泳姿与陆上的动作有所不同, 它没有可锚住双脚的磨擦力, 而且任何动作都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巨大的阻力,加之地球引力和水的浮力同时作用于人体, 因此游泳是一种[准]失重状态下的、围绕质心的运动。 当某一动作相对质心产生一力矩时, 在质心的另一侧就需要有一相反的力矩与其配重, 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否则, 人体就会围绕着质心旋转, 所以水中的动作具有其特殊性。
在陆地上的运动中, 骨骼肌的收缩有上-下固定或近-远固定之分, 这主要看原动肌的起点和止点究竟哪一方被磨擦力固定;但在水中, 由于没有任何能够固定身体的磨擦力, 因此也就无所谓上-下、 近-远了, 而是以对称的力量双方达到平衡为准。比如蝶泳入水时的打腿动作,以髂腰肌为原动肌屈髋打腿,并由前面的胸腋下压来配重, 双方彼此互为固定。但同是髂腰肌的收缩, 如果在陆上做悬垂举腿时, 髂腰肌的收缩则属于上固定; 如果做仰卧起坐时, 髂腰肌的收缩则属于远固定。由此可见, 在水中髂腰肌的收缩是双向的, 由于没有任何可固定的部位, 所以在胸腋下压的配重下, 迫使收缩肌两端同时向对方靠拢。这就是在水中[准]失重状态下骨骼肌的特殊运动。
图4 水中髂腰肌收缩时,呈屈髋打腿+胸腋下压之势
图5 悬垂举腿时,髂腰肌属上固定
图6 仰卧起坐时,髂腰肌则属远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陆上运动的发力,比如打太极拳,它需要一个[假想敌],力量是发向空间的,是没有反作用力的;而游泳有实实在在的水阻力给四肢提供着力点,水的作用力要返还给身体的核心,方能使其运动,所以,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然,如果条件具备,陆上水中的发力还是有很多互通的。比如游泳是由触水、溶水、到水感;而揉手则由听劲、懂劲、到神明; 均属意气合成、融会贯通的内外兼修功。
四、运动平台动力核心
游泳时人是处于准失重状态下的, 加之水的阻力, 因此任何动作都需要付出数百倍于陆上的力量, 并需要质心另一方的力量来协同配合,才能完成陆上挥臂或抬腿的动作。 仰-自打腿时双脚的运动方向相反, 但作用于长轴上的旋转力矩相同, 故使髋部侧旋;与此同时划臂入水前伸, 对角线上的肩部下压为打腿配重。 蝶-蛙的打腿双脚运动方向相同, 且作用于短轴上的旋转力矩也相同,故使上半身腾起; 与此同时划臂入水前伸, 前方的胸腋下压为打腿配重。 由于仰-自划臂的力量基本是向后的, 下压水的分力远小于打腿的力矩,所以打腿的力矩促成了长轴的旋转, 滚动是由后往前的; 由于蝶-蛙的划臂须配合出水呼吸, 必须有向下的分力, 所以胸腔的起伏成为波动的振源,故波动是由前往后的。 不难看出, 连接配重双方的肌群带, 上至肩、下至髋, 构成一个以躯干为主的[运动平台], 四肢主要动力肌群均汇聚于一点, 这一点就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核心]。
图7 由表层肌纤维勾勒出的[动力核心], 及[运动平台]的运动
后面的打腿与前面的配重是相辅相成的, 要想打腿的力量加大, 配重方就要增加砝码; 反之亦然, 前后遵循动量守衡, 即胸部质量(M)和起伏速度(v)之积, 与末梢足踝的质量(m)和起伏速度(V)之积大体符合Mv=mV的关系; 这也就是鞭梢虽细, 却蕴涵着杀伤力的道理。
视频解析表明, 无论滚动还是波动, 人体的核心部位总是相对稳定的。 这与人在水中受到引力和浮力的双重作用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支撑着人体的核心部位。 拉也好、 推也罢, 只是获得了推进力, 使身体水平移动, 但没有失去平衡, 也就是说支撑体依在; 有一力下打, 必然有另一力矩与其对应, 防止人体围绕着质心旋转。 再以蝶泳为例,入水时的打腿需要胸部的下压来配重,出水时的打腿则要由肩背及双臂所失去的浮力对应的那部分重力来配重, 如同天平的两头永远保持着平衡。 由图8可见, 肩部或臀部的波动起伏是围绕着短轴交替进行的, 出水的部分是瞬间的打腿或划水向下分力促成的; 而核心部位所走的始终是一条水平线,这就是各种泳姿[核心运动]的一大共性。
图8 蝶泳出水-入水时, 核心部位处于同一水位
五、肢和体的辩证关系
再不会弹钢琴的也能让琴出声, 可会弹的手腕、肘、肩都用力; 大师级的全身使劲, 屁股都会离凳。游泳更是如此, 以打腿为例: 有的仅大腿带动小腿伸屈, 股四头肌为膝关节的伸肌, 其余均为对抗和固定肌;有的髋部带动大腿屈髋, 髂腰肌为髋关节的缩肌, 固定肌减少, 参与打腿的原动肌和对抗肌增多, 见较规范的自由泳打腿; 一旦进入蝶泳的打腿, 胸部开始带动髋部摆动,腹直肌和竖脊肌发力, 腿起腿落源自腰脊。 随着动力源向胸部的迁移, 打腿的推进力会随之增强; 这体现出链式传动总是由较大的关节来带动较小的关节, 动力总是向质量渐小的方向传递的规律。
强调划水打腿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但并不充分; 躯体既是被动的负载,也是划水打腿的动力源,有着双重的作用。游泳是一项从里到外的运动, 无论意识到与否,四肢的动力离不开身体的核心,应该从肢和体两方面去挖掘人的潜力。 在陆上训练中, 除了强调四肢的力量训练之外,切不可忽略运动平台的强化。比如俯位和仰位的上-下肢同步及交叉起落练习,俯位和侧位的肘撑训练,以及向前和向后的转体牵拉训练等。
图9 [运动平台]的强化训练, 俯位的上-下肢同步和交叉起落练习
图10 [运动平台]的强化训练,俯位和侧位的肘撑训练
图11 [运动平台]的负重练习,以向前与向后的转体牵拉为主
在以四种泳姿为主的水下训练中,应该增加以腰腹练习为主的、 俯位及仰位波浪泳的训练课程。 菲尔普斯等各国名将均由此获益, 并划归为泳姿的第五种。
图12 仰位的波浪泳训练,俗称[鲤鱼打挺]
图13 俯位的波浪泳训练, 俗称[海豚泳]
六、结束语
双腿似鞭, 短轴的波动好似鞭柄同步抖动着鞭水; 手臂如锚, 长轴的滚动如同辘轳交替卷动着缆绳。 鞭梢的威力仰仗鞭柄的振动,缆绳的牵引凭借辘轳的滚动。抓一条小鲫鱼摸一摸, 从头到尾, 由硬到软, 扭动起来让人几乎无法控制; 放到水里看一看, 虽然尾鳍的摆幅不大, 但力量却源于整个身躯。 这对游泳有何启示呢?体要刚, 肢要柔, 头要刚, 尾要柔; 要柔中有刚, 刚而不僵; 核心发力, 四肢仅是鰭。
原创文章 请您赐稿
微信平台将通过作者投稿,或从论坛选取原创帖子的方式推送原创贴。原创微信文章将:标记为原创贴,并开启打赏功能。所有的打赏费用均通过微信支付到作者的账户。
推荐或投稿方式:
微信:yundongkexue
邮箱:vo2max@qq.com
论坛:发帖时标记原创